简单归因

刚刚看到一个例子很适合在自身做归因展开:是她提到的「安全型依恋」。

的确,即使无须做任何心理测试,我的亲密关系依恋量表一定显示我并非安全型。但实际上我并不完全认可这样的评判标准,任何的量化/标签化都会倒置偏差。假如我们接受这样的设定。那我的追问是:这真的会导致关系失衡吗?

亲密关系作为一种生命情感其作用是交互的,不是一个原我遇到另一个原我,主体面对客体,然后形成一条固定的行为链。而是一个原我和另一个原我相互作用,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,形成另外的两个本我。

Ashsilent Planet


但必须量化,否则难以评判,我需要数据。在这之前不妨先坚定相信这套理论的正确性。我做了一份成人依恋访谈(AAI)和成人依恋量表-亲密关系经历量表(ECR)。由于AAI的测试并非自测,所以这部分暂时等待报告结果,我会补上后续。

下图是我ECR的报告结果,假使我们完全认同该心理学说,那事实表明我的确不属于安全型依恋。我需要某种伴侣认同和相互理解,不信任是最大的羁绊。实际上「解决信任感」这件事情我很早就提出来,但其实源于我没有找到相应的作用力。

在保持沟通消除消极期待上我一直在保持积极态度,但由于某种抗拒,这种沟通的展开变得艰难。这包含最后一次的沟通。这种抗拒,包括上一段作用力的引申表述,我后面会做总结。

Ashsilent Planet1
依恋类型及说明

在得分中,我发现实际上我与安全型和恐惧型的分数也十分接近。这表明我测试结果中的依恋类型是综合的、复杂的。这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我的初始想法:人的依恋类型是动态的,关键是双方掌握平衡的能力。从ECR的名称上也看得出,名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。人处于不同的关系中、其安全感、恐惧感、迷恋感甚至冷漠程度的测试都会有所异同。

Ashsilent Planet2
测试得分横向比较

所以对于这样的测试和划分(虽然AAI的结果目前未知),但我认为是十分片面的,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底色,但无法为关系管理做说明和建议。

第一,标签项的分数过于接近,类似于荣格测试,在类型的对应上一定会产生偏差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类型细分不足。但假使无限做细分,就真的可以实现分类的准确性么?我认为不然。西方医学(心理学也是医学)的瓶颈也昭示了西方哲学的局限性,医疗科学被无限细分导致目前医疗系统繁冗,还能继续细分下去吗?反而东方哲学善归纳,将人、物、病症以金木水火土做归纳。西方科学做不成这个的,它过于具体。这个不展开。

第二,在不同关系中的,类型是浮动的。比如我在为上一段关系做同样测试的时候,我会发现结果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所以我不认为依恋类型会作为某种终极的归因解释。当然这样的注解 ,对我理解自身、理解关系中的强弱项有莫大帮助,但仅作为脚注。在关系失败的归因中,这种类型划分所产生的症结,不是根本性的。

造成关系破裂的本质是什么呢?在这之前,在这之后,在这个过程中,我一直在思考。当我还身处关系当中提出问题的时候,那些问题本身就是审慎的。这包括如何解决信任感,如何做积极沟通。包括我在最初交换意见时提到的:「对彼此的生活感兴趣」。

我得到的答复是,这是你的事。这是你一个人的事。

亲爱的,如果我们能独自融化孤独和释放不安,我们又何须爱情。

就像我在「苏菲和阿瓦隆」系列里面讲到的,施予是最好的事情,施予让你成为我,也让我成为你,让我们是我们,又不再是我们。理解爱,理解关系,理解共情心和想象力,这是我发誓要终身相伴的命题。

共情心和想象力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,穿越时间和寒冷人间。

假如我们能保持不忘。

上一篇
下一篇